中文
用贸易带动发展 用发展创造贸易
Using trade to drive development and creating trade through development

了解详情

用贸易带动发展 用发展创造贸易
Using trade to drive development and creating trade through development

了解详情

产品展示 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展示 > 棕榈粕
棕榈粕
棕榈粕是棕榈仁提取油后的副产物,主要产于东南亚,尤其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。棕榈粕,又名棕榈仁粕,英文名PKE(Palm Kernel Expeller)或者PKC(Palm Kernel Cake),其是物理压榨或者化学浸出方式加工棕仁时,除得到棕仁油产品外的副产品。印尼棕榈仁粕主要采用物理压榨的方式获得,其中棕仁油(PKOER)得率在43-45%,棕榈仁粕得率(PKER)在53%-55%。棕仁纯物理压榨工艺简单,一般采用两道压榨工序,第一道压榨得到的棕仁粕含油在13%左右,初道棕榈仁粕再经过二次压榨得到最终棕仁粕产品,其含油在7-8%。
18589685999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
产品详情
棕榈粕

一、棕榈粕的来源及应用

饲料原料目录

      棕榈粕是棕榈仁提取油后的副产物,主要产于东南亚,尤其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。棕榈粕,又名棕榈仁粕,英文名PKE(Palm Kernel Expeller)或者PKC(Palm Kernel Cake),其是物理压榨或者化学浸出方式加工棕仁时,除得到棕仁油产品外的副产品。印尼棕榈仁粕主要采用物理压榨的方式获得,其中棕仁油(PKOER)得率在43-45%,棕榈仁粕得率(PKER)在53%-55%。棕仁纯物理压榨工艺简单,一般采用两道压榨工序,第一道压榨得到的棕仁粕含油在13%左右,初道棕榈仁粕再经过二次压榨得到最终棕仁粕产品,其含油在7-8%。

     棕榈粕作为一种具有良好营养价值的饲料原料,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可以提供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。然而,由于其含有的抗营养因子,如非淀粉多糖(主要为β-甘露聚糖),可能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使用量。

     通过微生物发酵和添加酶制剂可以改善棕榈粕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。饲料配方师在设计饲料配方时,应考虑棕榈粕的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含量,合理使用,并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提高其在动物饲料中的利用效率。通过科学的饲料配方设计和妥善的加工储存管理,可以充分发挥棕榈粕在动物饲料中的作用,提高养殖效益。

二、棕榈粕的加工工艺

上图为棕榈油的粗加工过程,后续棕榈油精炼过程不再叙述。棕榈油提取技术比较多样化,例如:

螺杆压榨:油棕果串经杀酵脱粒后,整果(含果核)压榨,其优缺点是可以连续的大批量处理,但是果仁易破,残油率高,功能成分严重损失。

液压压榨:油棕果串经杀酵脱粒后,剥离果核取肉后进行压榨。其优缺点是油脂得率高(70%-90%),但只能分批处理,无法实现连续生产,适于中等规模加工厂。

水酶法:杀酵后的果肉粉碎后与热水/蒸汽/酶溶液混合提取,离心。其优缺点是清洁高效,油得率在90%以上,可以有效的保留功能成分,但操作繁琐,尚未大规模的推广。

有机溶剂法:用石油醚、正己烷等食品级溶剂从棕榈油加工废液中进行萃取。优缺点是引入有机溶剂,需增加回收装置,具有污染的风险,多数用于废液中油脂的回收。

超临界提取:油棕果核或压榨提油后的果肉纤维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进行提取。优缺点是油品高,货架期长,但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高,多用于油脂回收或高品质棕榈油制备。

      通过水煮、碾碎、榨取的过程,可以从棕榈果肉中获得毛棕榈油(CPO)和棕榈粕(PE);同时在碾碎的过程中,棕榈的果子(即棕榈仁)被分离出来,再经过碾碎和去掉外壳,剩下的果仁经过榨取得到毛棕榈仁油(CPKO)和棕榈仁粕(PKE)

      毛棕榈油经过精炼,去除游离脂肪酸、天然色素、气味后,得到精炼棕榈油(RBD PO)及棕榈色拉油(RBD PKO)。

      毛棕榈油根据不同需求,通过分提,可以得到24度、33度、44度等不同熔点的棕榈油。

此外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,棕榈油还可以经过进一步的分馏、处理,形成棕榈油酸(PFAD)、棕榈液油(OLEAN)、棕榈硬脂(STEARINE或ST)。

      棕榈油中富含胡萝卜素(0.05%-0.2%),呈深橙红色,这种色素不能通过碱炼有效地除去,通过氧化可将油色脱至一般浅黄色。在阳光和空气作用下,棕榈油也会逐渐脱色。棕榈油略带甜味,具有令人愉快的紫罗兰香味。常温下呈半固态,其稠度和熔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离脂肪酸的含量。国际市场上把游离脂肪酸含量较低的棕榈油叫做“软油”,把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棕榈油叫“硬油”。

棕榈仁粕的工艺简述

三、棕榈粕的质控

T∕CCOA 24-2020 《棕榈仁饼粕》团体标准

1、感官鉴定

a、色泽:咖啡色或者褐色或深琥珀色,色泽新鲜一致。

b、味道:新鲜,具有棕榈仁粕固有气味(咖啡味和酒香味),无异味、无霉变、发酵、焦糊酸败等异味。

c、性状:粉状或颗粒状粗粉,流动性好,无结块。加工过程中温度对产品的品质影响很大,过热的产品应避免使用。

d、杂质:油用棕榈仁脱壳后经预压榨浸出或直接浸出法榨取油脂后的物质(实际会有少量核壳),不应掺入棕榈仁饼粕以外的任何其他物质。

2、理化检测

a、镜检:正常棕榈仁粕特征

由于棕榈仁粕中的主要化合物组成为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等,其中木质素含量达13.6%(主要是由于棕榈壳粉碎时带入),导致它的适口性较差。

b、常规指标:棕榈仁饼粕的质量要求设置 8 个项目,包括:形状、气味、色泽、水分、粗蛋白质、粗脂肪、粗纤维和灰分。

粗蛋白质:有的供货商/饲料厂会约定为油蛋白(粗蛋白+粗脂肪)。